“圳品”动态

广西特优农产品变“圳品”,深桂两地探索扶贫合作新模式

“圳品”动态 发布时间: 2020-07-21

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,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。720日,人民日报2版头条刊发题为《蹲点作战 再接再厉真抓实干》的文章,聚焦广西脱贫攻坚现状,讲述广西八个未脱帽贫困县在脱贫路上的尝试与探索。文中提及,“促进消费扶贫,7个种类农产品已通过‘圳品’评价,大化县的‘七百弄鸡’和鸡蛋已与深圳市商超企业签署采购意向合同”,正是深桂两地探索“圳品”扶贫模式的工作缩影。

对标国际,深圳推出“圳品”城市品牌


  2018年,深圳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“食品安全战略工程”,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与技术法规、借鉴香港规例,建立“供深食品标准体系”,推出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城市品牌——“圳品”。

 



  “圳品”是指符合供深食品标准体系要求,由企业自愿申报并经评价合格的食品(含食用农产品)。“圳品”产生和管理过程中,始终遵循以标准体系为基础、技术标准为依据、公开透明为原则、基地控制为前提、体系评价为保障、“圳品”标识为形象、风险预警为手段、信息平台为支撑、品牌提升为引领九大原则;并构建了制标、评价、监督三大支撑体系。目的是以更严格的管理、更可靠的保障、更全面的风险控制,为市民提供更高标准、更优品质、更好品牌、更多选择的食品,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

 



  深圳市委市政府分别于2019年的8月和12月以及2020年的6月先后发布了三批共123个“圳品”,在深圳的销售渠道已经覆盖盒马鲜生、天虹、人人乐、沃尔玛、华润万家5家连锁商超的各大门店,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与社会评价。“圳品”正逐渐成为“优质、严选食品”的代名词。

“圳品”发力,助力广西打赢脱贫攻坚战


  广西是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宝库,绿色生态产品不胜枚举。近年来,广西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,累计创建1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特优区数量排名全国第一。水果、桑蚕、秋冬菜、优质鸡、近江牡蛎、罗汉果、茉莉花(茶)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。

 



  但同时,广西特色农产品也存在“农业大而不强、产业化程度低,缺少龙头企业带动”等发展难题。许多广西特优农产品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面临着“顾客购买难、农民销售难、政府监管难”的困境。

 



  根据深圳对口广西扶贫协作相关文件要求,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组织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、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,坚持优势互补、统筹兼顾原则,推动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展“圳品”评价,进入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,助力广西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
 



立足特色,推动广西优质农产品入深


  今年3月,河池扶贫工作组联合“圳品”工作组前往广西,就当地特色农产品及相关产业开展为期11天的实地调研,遴选出鸡、香米、山茶油、食用菌等一批待选品种,并按照“圳品”评价体系要求,对17个申报“圳品”的广西产品进行了严格的文件审核,委托专业检测和评价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和现场评价。最终,来自田阳县、大化县、巴马县、环江县的7种类10个广西特色农产品通过“圳品”评价,贴标上市。

 



  514日,首批广西优质农产品“圳品”颁证暨商贸合作签约仪式在南宁举行。617日,第三批“圳品”发布会在深圳举行,来自 10个基地的广西“圳品”正式发布上市。截至7月,百色芒果累计销售额达300余万。



  随着深桂两地政府的积极推动,“圳品”申报得到了广西企业的热烈响应。“圳品”工作组也多次开展培训课程,安排专人答疑辅导、与会员单位对接,推动深圳大型企业与当地县政府、合作社和种植基地签署合作与采购协议,积极加快广西企业“圳品”评价工作进度。

 



建设基地,探索“圳品”扶贫新模式


  将“圳品”与扶贫相结合,通过“圳品”的品牌效应、成熟的监管机制与市场销售体系,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,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新探索。

 



  未来三年,深圳将拟定在广西建设30-50个供深农产品基地,建立从种植、养殖到市场销售的农业供应链,带动更多广西特色农产品成为深圳市民餐桌上的“圳品”。“圳品”扶贫新模式的探索,既可以推动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化、品牌化、标准化建设,又可以通过引导东部企业到广西建设基地,来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作用,把广西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产业链高端、高价值延伸。同时,通过东部地区大型商超的采购合作,切实解决广西特色农产品产销“最初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,形成具有创新性、可复制、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扶贫成果。